学院新闻
毕业季|马丹丹:这5年,我在家乡做选调生!
发布时间:2024-06-06   浏览次数:279

马丹丹,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星空·体育(StarskySports)官方网站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专业2019届毕业生。毕业后,马丹丹重返故土,成为了甘肃省的一名定向选调生,近5年时间,她先后在多个不同岗位历练,如同一棵幼苗,在不同的岗位沃土中深深扎根,从细微的工作做起,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着自己的成长之路。

2019年7月,马丹丹走出校门顺利应招进入甘肃省选调生队伍,告别都市重返乡村,扎根基层建设西北。选调第一年,她被派驻合水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工作,主要负责从事物理教学研究和教育督导工作,为了强化实践,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结合,提升工作能力,她积极争取,遵循组织安排,到合水一中挂职锻炼。试用期满后,她受组织委派,前往太白镇莲花寺村挂职党支部书记助理,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深入基层一线,长才干壮筋骨。驻村期满后,她又被抽调至合水县委组织部查档室工作,负责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及归档立卷等相关工作。四年多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三个不同岗位,在组织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下,迅速成长。

借力脱贫攻坚,唱响振兴农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发表讲话,指出要“以提高脱贫质量为核心,紧扣否决性指标‘过筛子’,盯住颠覆性问题‘拔钉子’,坚决攻克贫困最后的堡垒。”她知道,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自己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切实完成扶贫计划,带领村民共赴小康。

2020年11月,初到莲花寺村的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主要负责协助村党支部开展党建村务工作、管理“正气银行”项目、开展对口扶贫工作。为尽快熟悉村里环境,她主动要求接触村上的各项事务,到村民家里勤走访,了解村情熟悉户内情况,梳理完善脱贫户档案181户705人、三类户档案14户42人。工作中她时刻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份子,虚心向村民学习,以热情的态度服务群众。在农村工作无固定办公地点,“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工作的地方”。驻村两年期间,她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宣传并开展好党的政策方针。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后运用选调生驻村经费组织开展村级大型活动累计8余次,为村里25户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孩子开展金秋助学,爱心帮扶20户留守妇女,慰问村里困难群众、大病患者、孤寡老人38户,为村里发展特色水稻产业的40户村民发放农药稻瘟灵等。

除了响应政策外,她也与村干部一同探讨致富创新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寻找产业振兴的新路子。通过政策扶持,村中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作物收成节节攀升。两年的驻村生活,她看着莲花寺村越发繁荣美丽,村民们正一步步地走上小康致富路,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她充满着成就感和自豪感。

发挥自身优势,凝聚群众力量。在驻村工作之余,她经常思考:“在基层,这里需要什么?我能做点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她渐渐地找到了答案。

在开展村里日常工作的同时,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借助融媒体平台,加大对莲花寺村宣传,助力特色水稻产业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二是积极与母校华东师大大夏书院团委对接,于2022年初为村里6名有教育需求的孩子开展了一对一线上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用行动传递温暖和关怀。她坚信“哪怕只是短暂的陪伴,也能积少成多,汇聚满满的爱与能量。”教育改变了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她,而她也想把教育的能量传递给这里的群众,以教育助力乡村发展。三是因地制宜,结合村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村“两委”探讨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于2022年5月首次尝试发展菊花种植和肉兔养殖产业新路径,成立卯春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并与外地客商和当地餐饮店签订肉兔销售协议,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群众参与”模式,逐步带动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四是在“正气银行”项目管理过程中,她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改变群众“等靠要”思想,逐步帮助村民树立“用自身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正气银行”是扶贫的一种措施,是正气之风的引领。通过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活动累积分,兑换日常所需用品,间接地为村民增加了勤劳致富的“正气”渠道。自接管“正气银行”两年来,她用实际行动阐述了“公其心,万善出”,逐步提高了村民对她的认可。五是充分发挥业余爱好,在村里组建广场舞队伍,积极引导村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乡村文明建设。在村民们的眼里,她服务态度好、对人热情。她用实际行动引领并激励着群众向精神文明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发扬南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南梁精神是党在西北大地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晶,扎根于大西北庆阳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热土,马丹丹以一颗赤子之心,根植于这片沃土之中,汲取红色精神的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冠疫情发生期间,她始终坚守在基层疫情防控一线,全天24小时三班轮流值守,积极做好宣传防治工作;当扶贫项目出现后续问题,她主动帮助村民解决,攀山越岭几乎是她的常态;当政策无法推行时,她耐心细致地一户户上门走访解答,俯下身倾听群众民意。在庆阳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她始终秉持着“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宗旨,先后曾战斗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一线、疫情防控保卫战一线、乡村基层一线、教育服务一线。她时刻保持着敬业、律己、好学的态度,在“面向群众、忠诚为民,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立党为公、顾全大局,求实开拓、敢为人先”的南梁精神的激励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广阔的西北大地上,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作为一个在西北大地农民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马丹丹对农村有着浓浓的乡情,这种扎根在农村的深厚感情让她快速融入了当地的工作环境。与村民接触得越久,她内心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就越强烈,她说:“下基层要吃得了苦,也是对心性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她的故事平凡,却如同一首激励人心的诗篇,唱响了青春的最强音,彰显着新时代的生力军如何在平凡岗位上,绽放非凡的光华。


图:马丹丹

文:马丹丹、赵荣青

编辑:袁会敏

审定:栗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