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物理

专业概况

无线电物理专业主要从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技术与应用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包括核磁共振波谱(NMR)与磁共振成像(MRI)两个方向。核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已经累计有7位科学家因为在磁共振领域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本专业是国内核磁共振事业的发起单位之一,拥有国内为数不多的核磁共振博士点。2006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并承担了“上海市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服务平台”与“上海市磁共振成像技术平台”两个公共研发平台的开放服务任务。此外,无线电物理专业还从事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的新型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电磁场含5G的测量、医学应用及人体安全、新能源材料和器件(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柔性传感等)的应用研究和研究生培养。

本专业现有19位在职的研究人员,其中正教授级人员9位,副教授级人员8位,其中包括优青、高被引专家等。包括中科大杜江峰院士,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首届主席Mark E. Haacke,著名磁共振专家J. Paul等多名国内外教授都曾经作为紫江学者或外国高端专家在实验室长期工作或进行合作。

近年来本专业的仪器设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拥有国内一流的磁共振科研平台。主要设备包括1台西门子Prisma 3T磁共振成像系统;7台各型号的300~700兆赫兹的固体、液体核磁谱仪。 并建立了多个电磁辐照平台、材料和器件制备与测试平台、以及生化实验平台。

在科研方面,实验室承担了多项“973”、“863”、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每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论文;在技术研发方面,实验室的技术已成功孵化出两家磁共振企业:上海康达卡勒幅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成功地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作为重要的核磁共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在国内和国际上就有较高知名度;2015年实验室成功主办了国际磁共振学会第19届年会。同时本专业在人工智能、新型材料及应用、电磁场理论计算和生物电磁剂量学研究方面也有颇有特色,在相关领域有较好的知名度。

主要研究方向

1)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技术研究,包括医学磁共振前沿技术研究、人工智能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研究等;

2)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认知神经科学及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3)高分辨磁共振波谱研究,包括技术与方法研究及其在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4) 磁共振谱学和成像在生物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5)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包括各类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固体电解质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超级电容和传感材料、光催化材料等;

6)生物电磁学研究,包括电磁场理论计算、电磁暴露剂量学研究、生物材料研究等。

专业课程

《磁共振导论》、《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谱仪技术》、《软件核磁共振》、《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核磁共振波谱应用》、《磁共振成像应用》、《人工智能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生物核磁共振》、《生物固体核磁共振实验》《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基础》、《功能材料与表征》、《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生物电磁学》、《电磁场理论计算》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

每年毕业的研究生除了一部分会去国内外名校进一步深造外,主要去向是去大学、医院和研究所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以及磁共振成像设备和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制造公司的研发、管理工作。

以上海为例,本校、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疾控中心、蛋白质中心等都有我们的毕业生,在西门子、飞利浦、联影、东软、卡勒幅等磁共振成像设备供应商,以及Bruker、Agilent、Thermo Fisher、纽迈等核磁共振谱仪制造商中也都我们的毕业生在重要的研发和管理岗位任职。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每年的就业率都达到100%。

希望招收具有何种专业背景的考生

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兼具磁共振及相关应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希望招收具有物理、计算机、电子、化学、材料、生物等多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

招生院系专业研究方向考试科目

129 

星空·体育(StarskySports)官方网站

70208

01 (全日制)核磁共振理论与方法学、成像技术及应用、生物电磁学

02 (全日制)核磁共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03 (全日制)生物固体核磁共振

方向01选考: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18普通物理学(A)。

方向02选考: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5材料学基础④965普通化学原理。

方向03选考: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分子及细胞生物学④876生物化学(A)。